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05-22 12:54 点击次数:108
战争的硝烟,令南亚原本就炽热的初夏更显灼人。
在过去48小时里,印巴局势从“高烈度对峙”骤然滑向“实战模式”。印度凌晨实施“雪绒25”精确打击,命中巴方与巴控克什米尔境内九处目标,双方互射炮火与无人机,造成至少8–12人死亡,印军称“已达成战术目的”,巴基斯坦则宣称击落5架印军战机并誓言报复。
尽管出现了二十余年来最严重的跨线空袭,但截至目前,本轮冲突仍保持在“有限常规报复”框架内。国际社会迅速呼吁克制,美国、联合国、沙特和中国均已启动紧急斡旋。
但未来的72 小时,会否有更多致命伤亡或核心基建被毁?从克什米尔山脊到旁遮普平原,印巴冲突会否演化成另一场俄乌式的残酷血战?
1.
此轮印巴紧张局势的引爆点,源于2025年4月下旬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地区的一起严重恐怖袭击事件。
该事件造成二十余人死亡,其中多数为印度游客,瞬时点燃了新德里的怒火。印度方面指控巴基斯坦是幕后黑手,总理莫迪誓言将采取“最严厉的回应”,并赋予印度军方“完全的行动自由”。
接踵而至的,是双方一系列迅速升级的对抗行动。
至5月7日,印度向巴基斯坦境内,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及旁遮普省数地发射了导弹,造成平民伤亡。此举标志着冲突已超越常规边境摩擦。同时,自帕哈尔加姆袭击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沿线的交火持续不断,互有士兵被俘的报告,2021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已名存实亡。
印度不仅在军事上施压,更在外交与资源层面采取强硬措施。新德里宣布暂停执行关键的《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边境,召回外交官,停发签证,并禁止巴基斯坦航班飞越其领空。近期消息显示,印度已关闭杰纳布河上的巴格里哈尔大坝,并计划对尼勒姆河上的基申甘加水电站采取类似行动。巴基斯坦方面则警告,任何切断水源的行为均构成“战争行为”。
巴基斯坦坚决否认与袭击事件有关,并宣称掌握印度可能发动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靠情报”。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亦强硬表态,将对印度的“懦夫行为”与侵略予以坚决回击。伊斯兰堡采取了关闭领空、暂停双边贸易、关闭边境口岸等反制措施。今日,巴方更宣称击落了数架印度战机,尽管此说法未获印度证实。
当前的局势,导弹已呼啸过境,水资源成博弈筹码,外交渠道急剧收缩,南亚上空笼罩在炙热的火药味中。
2.
印巴冲突的升级,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主要大国在其中扮演着复杂角色,其立场与背后战略耐人寻味。
美国意在实现微妙平衡。现任美国政府在印太战略框架下,持续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涵盖军事合作与技术转让,其制衡特定东方大国的意图显而易见。然而,南亚若陷入大规模战火,也不符合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目前,美印两国正积极推进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预计即将最后达成。在此背景下,印度近期的强硬姿态,或许暗含其判断美国可能为维系贸易谈判成果及更广泛的战略合作,而对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行动采取更高容忍度,甚至以经贸利益换取美方在印巴争端中的“不干涉”。
俄罗斯可能也将战略策应。俄印传统友谊深厚,即便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俄罗斯对印度的军事技术支持与战略协调预计仍将延续。印度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军火市场及国际舞台上的非西方伙伴,对俄具有战略价值。俄罗斯的某种“背书”,客观上增强了印度在南亚地区采取强硬政策的底气。
总体来说,当前的国际格局为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使其在处理对巴关系时更显主动与强硬。
3.
印巴局势的关键钥匙,在于两国政治格局与领导人意志。
印度的莫迪与巴基斯坦的文官/军方双头结构,在政治野心、权力筹码与国内掣肘上呈现高度的不对称性。
莫迪拥有集中化的民意授权与“强人叙事”,而巴基斯坦政府则受制于经济萧条与军方“保门镇国”的体制惯性。这一“强政党对阵强军方”的结构,使得冲突既可能被莫迪用来服务“第三任期历史定位”,也可能被巴军用来重塑国内权力结构。
具体来说,莫迪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执政理念,近年来在国内成功塑造并利用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此次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无疑为莫迪政府的强硬立场提供了新的民意基础。
莫迪怀有在其任内成就“历史伟业”的政治抱负。继废钞令、税制改革及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等重大举措后,若能在对巴问题上取得某种“决定性突破”,将极大巩固其政治遗产与声望。同时,印度国内政治生态也对其形成推力,对巴强硬往往是获取民意支持的有效手段,尤其在特定政治节点。
相较之下,巴基斯坦面临“脆弱的文官联盟政府”与军方的“威慑型监护”共同影响的政经局势。
2025 年初选举后,由巴基斯坦穆盟(谢里夫)领衔的联合政府席位不稳,议会组阁谈判反复,合法性仰赖军方背书。同时,巴国内IMF 纾困贷款尚待评估,外汇储备仅够6–7周进口,政府缺乏支撑长期战费的财力基础。
而巴国防部长公开警告“印度入侵可能在24–36 小时内到来”,并承诺“迅速而分层升级的回应”,映射出军方对外交及安全议题的主导权。
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印巴冲突将展现出“政治回报前置、战略成本后置”的非对称时间结构。莫迪追求“速胜—速退”以雕刻历史地位,而巴军则可能通过持续对峙维系其国内垄断权威。这种不同节奏下的“政治套利”提升了冲突长期化的概率。
4.
乐观一点看,当前的印巴局势与俄乌冲突仍然还有显著差异。
在纵深与后勤上,俄乌战线拉伸超过1000公里,而巴基斯坦最宽也不到 500公里;一旦印度“冷启动”装甲团切断旁遮普铁路,巴国首都伊斯兰堡后方就是沙漠与群山,无处可退。
在核“紧箍咒”上,俄乌双方的核威慑是非对称的(只俄罗斯具核),而印巴则呈现“双向即时”,核任一侧如果示警即刻引发全面报复,大国不敢在核战区长期注入常规火力。
在外部援助意愿上,西方向乌年援助600 亿美元以上;对印巴,大国更担心核溢出与印度洋—波斯湾航运安全,援助将以外交经济而非武器为主。
但也应该看到,克什米尔争端是印巴冲突的核心症结,双方均无实质性退让空间,使得冲突火种难以根除。
战事一旦开启,信息误判、指挥失误等偶然因素极易导致局势螺旋升级,从有限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乃至长期消耗。双方的强硬言论已将各自置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核武器的存在虽构成战略威慑,但也可能催生一种危险认知,即只要不逾越核门槛,大规模常规战争可能被接受。
南亚次大陆的未来,笼罩在浓重的阴霾之下。
印度莫迪政府决意在对巴关系上展现前所未有的强硬,以期塑造其政治丰碑。而国际力量的复杂博弈,在某种程度上为印度的行动提供了空间。
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对两国人民而言,都将是深重的灾难,地区稳定与繁荣也将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印巴战争长期化,将对东方大国产生巨大而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若未来三个月里,美印敲定首轮贸易协定、巴基斯坦IMF 贷款卡壳、边境再出一次平民惨案,那么南亚就极有可能在历史书中续写新的“俄乌战争”。
克什米尔的雪山能否消融戾气,考验着两国的智慧与克制。